康熙字典

构字取名参考

构
拼音gòu 注音ㄍㄡˋ
部首木部 部外笔画4画 总笔画8画
康熙笔画(构:8)画 部外4画
五笔sqcy 郑码frzs 仓颉dpi
四角号码47920 统一码基本区 U 6784 结构左右结构

取名参考

五行属性:木

吉凶寓意:吉

是否为常用字:否

姓名学:非姓氏,多用男性

取名含义

姓名学解释:清雅多才,义利分明,中年多劳,晚年吉祥,环境良好。 (仅供参考)

起名意思:本义为架木造屋。后引申为造成,结成,幻想,心思等含义。

取名寓意:构字用着取名寓指之义,寓意一般。

使用次数:每千万人出现次数约802次,用于第一个字占:73%,男孩名字占49%,女孩名字占:51%。

取名忌讳:

1、构字五行属性为木,根据五行木克土的原理,构字取名忌讳用五行属土的字取名;

2、构字取名忌讳与同韵母òu或同声调去声的字起名,这样读起拗口,没有节奏感;

3、构字取名忌讳与先祖长辈同字,如果先祖名字中带有构字,晚辈忌讳用构字取名。

构同五行吉利字

构同笔画吉利字

康熙字典

页码同文本:P514   同文本:P546   

《篇海》同構。楮木也。詳楮字註。

又曲也。《荀子·性惡篇》櫽栝之生爲构木也。(構)《唐韻》古𠋫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居𠋫切,𠀤音遘。《說文》蓋也。杜林以爲榱桷字。《玉篇》架屋也。《書·大誥》厥子乃弗肯堂,矧肯構。

又《廣雅》合也。《易·繫辭》男女構精,萬物化生。《詩·小雅》我日構禍。

又成也。《前漢·黥布傳》事已構矣。《唐書·楊師道傳》賦詩如宿構。又附會以成之亦曰構。《左傳·桓十六年》宣姜與公子朔構急子。

又結起也。《前漢·陳勝傳》夜構火。

又閒𨻶也。《後漢·隗囂傳》勿用傍人解構之言。

又楮木別名。《物類相感志》構膠可以塗丹砂。

又《唐韻》古慕切,音故。《荀子·勸學篇》彊自取柱,柔自取束。邪穢在身,怨之所構。束音絮。

又《集韻》同桷。

说文解字

《説文解字》清・陈昌治刻本

【卷六】【木部】構

蓋也。从木冓聲。杜林以爲椽桷字。古后切

《说文解字白话版》

构,盖房子。字形采用“木”作边旁,“冓”是声旁。

《説文解字注》清・段玉裁

葢也。

此與冓音同義近。冓,交積材也。凡覆葢必交積材。

從木。冓聲。

以形聲包會意。古后切。四部。

杜林㠯爲椽桷字。

杜林用構爲桷字。桷古音如榖。杜意構造字用冓。椽桷字用構。葢蒼頡訓纂一篇及蒼頡故一篇中語。

汉语字典

gòu

动词

1、(会意。古字为“冓。从木,冓( góu)声。字本作“冓”,金文象屋架两面对构形。本义:架木造屋)

2、同本义

冓,交积材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
构,盖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
3、字亦作“搆”

大搆驾,兴宫室。——《淮南子·本经》

筑土构木。——《淮南子·泛论》

观其结构。——《鲁灵光殿赋》

有圣人作,构木为巢以避群害,而民悦之,使王天下,号之曰有巢氏。——《韩非子·五蠹》

骊山北构而西折,直走咸阳。——唐·杜牧《阿房宫赋》

4、又如:构木(架木造物);构天(构造天地);构巢(构木为巢);构厦(营造大厦);构第(营造宅第)

5、构成,造成

邪秽在身,怨之所构。——《荀子·劝学》

楚尝与秦构难,战于汉中。——《史记·张仪列传》

6、又如:构难(结成怨仇);构怨(结怨);构愁(结怨,结仇)

7、招致,引起

相(视)彼泉水,载清载浊。我日构祸,曷云能穀?——《诗·小雅·四月》

吾闻秦楚构兵。——《孟子·告子》

8、又如:构乱(叛乱);构战(交战);构兵(交兵;交战);构祸(造成祸乱)

9、诬陷,陷害

宣姜与公子朔构急子。——《左传·桓公十六年》

10、又如:构害(谋害,陷害);构抉(搜寻捏造);构死(诬陷而死)

11、挑拨离间

彼实构吾二君,寡君若得而食之,不厌。——《左传·僖公三十二年》

12、又如:构结(勾结串通);构扇(挑衅扇动);构间(挑拨离间);构合(从中挑拨,使彼此结成嫌隙)

13、连结,交合

秦楚之构而不离。——《战国策·秦策》

14、又如:构结(勾结);构精(男女交合);构云(连接云天);构致(聚集招致)

15、通“遘”。遭遇

我日构祸,曷云能谷?——《诗·小雅·四月》

16、通“购”。悬赏,收买

其次伍有罪,若能身捕罪人,若告之吏,皆构之。——《墨子·号令》

17、又如:构赏(收买悬赏)

18、通“讲”( jiǎng

19、解释

是非辐凑,上不与构。——《韩非子·扬权》

20、和解

已乃知文侯以构于己,乃皆朝魏。——《韩非子·说林下》

gòu

名词

1、房屋,屋宇,供人居住的木、砖瓦构筑物

近因顶有新构,遂称此为寺云。——《徐霞客游記》

2、业绩

顾临兆民,永怀先构。——《南齐书》

3、文艺作品。如:佳构

4、通“篝”( gōu)。篝火

夜于丛祠中构火。——《前汉纪.高祖纪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