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字典

茬字取名参考

茬
拼音chá 注音ㄔㄚˊ
部首艹部 部外笔画6画 总笔画9画
康熙笔画(茬:12)画 部首 部首笔画6画 部外6画
五笔adhf 郑码egib 仓颉tklg
四角号码44214 统一码基本区 U 832C 结构上下结构

取名参考

五行属性:木

是否为常用字:否

姓名学:非姓氏

取名含义

起名意思:指农作物收割后留在地里的茎和根,也指一块田土里庄稼种植的或收获的次数。

取名寓意:茬字用着取名寓指之义,寓意一般。

使用次数:每千万人出现次数约281次,用于第一个字占:84%,男孩名字占53%,女孩名字占:47%。

取名忌讳:

1、茬字五行属性为木,根据五行木克土的原理,茬字取名忌讳用五行属土的字取名;

2、茬字取名忌讳与同韵母á或同声调阳平的字起名,这样读起拗口,没有节奏感;

3、茬字取名忌讳与先祖长辈同字,如果先祖名字中带有茬字,晚辈忌讳用茬字取名。

茬同五行吉利字

茬同笔画吉利字

康熙字典

页码同文本:P1028   

《韻會》仕之切,音馳。《說文》草貌。

又地名。《前漢·地理志》東郡茬平。《應劭註》在茬之平地者也。

又《廣韻》側持切,音湽。義同。

又姓。見《集韻》。

又鋤加切,音槎。斫木。《魯語》山不茬蘖。字从艸。◎按茬字,《後漢書》《水經注》皆从仕,宋祁曰:當作荏,今茌茬荏𠀤存。茬字从艸作。

说文解字

《説文解字》清・陈昌治刻本

【卷一】【艸部】茬

艸皃。从艸在聲。濟北有茬平縣。仕甾切

《说文解字白话版》

茬,庄稼收割后根部残茎像野草的样子。字形采用“艸”作边旁,“在”是声旁。济北有茬地平县。

《説文解字注》清・段玉裁

艸皃。从艸。在聲。

仕甾切。一部。

濟北有茬平縣。

茬俗作茌。地理志。泰山郡茬縣。應劭曰。茬山在東北。音淄。東郡茬平縣。應劭曰。在茬山之平地者也。司馬彪郡國志。茬平屬濟北國。注曰。本屬東郡。

汉语字典

chá

名词

1、(形声。从艸,在声。( chí)本义:草茂盛的样子)

2、栽培植物(如麦子、玉米、苜蓿、豆或草)收割后余留的残株。如:麦茬

3、(量)∶指在同一块地上,农作物种植或生长的次数。如:这块地里一年种几茬

4、一批,一组(人或事物)。如:又一茬新人成长起来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