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字典

颂字取名参考

颂
拼音sòng 注音ㄙㄨㄥˋ
部首页部 部外笔画4画 总笔画10画
康熙笔画(頌:13)画 部首 部首笔画9画 部外4画
五笔wcdm 郑码ozgo 仓颉cimbo
四角号码81782 统一码基本区 U 9882 结构左右结构

取名参考

五行属性:木

吉凶寓意:吉

是否为常用字:是

姓名学:非姓氏,多用男性

取名含义

姓名学解释:学问丰富,官运旺盛,中年成功隆昌,二子吉祥,忌车怕水。 (仅供参考)

起名意思:一般指赞扬,赞美,祝愿等,通“诵”,朗读。

取名寓意:颂字用着取名寓指美好、品德高尚、口才好之义,寓意吉祥又有内涵。

使用次数:每千万人出现次数约38052次,用于第一个字占:78%,男孩名字占45%,女孩名字占:55%。

取名忌讳:

1、颂字五行属性为木,根据五行木克土的原理,颂字取名忌讳用五行属土的字取名;

2、颂字取名忌讳与同韵母òng或同声调去声的字起名,这样读起拗口,没有节奏感;

3、颂字取名忌讳与先祖长辈同字,如果先祖名字中带有颂字,晚辈忌讳用颂字取名。

颂同五行吉利字

颂同笔画吉利字

康熙字典

页码同文本:P1400   同文本:P1678   

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𠀤餘封切,音容。《說文》貌也。《前漢·儒林傳》魯徐生善爲頌。又唐生、褚生應博士弟子選詣博士,摳衣登堂,頌禮甚嚴。《註》𠀤與容同。

又從頌,與從容同。《史記·魯仲連傳》世以鮑焦爲無從頌而死者,皆非也。《註》音從容。

又《前漢·𠛬法志》年八十以上,八歲以下,當鞠繫者頌繫之。《註》謂寬容之,不桎梏也。

又公也。《前漢·吳王濞傳》它郡國吏欲來捕亡人,頌共禁不與。《註》頌,猶公也。

又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𠀤似用切,音誦。《正韻》稱述也。《釋名》稱頌成功謂之頌。又頌,容也。敘說其成功之形容也。《韻會》徐曰:此容儀字。歌誦者,美盛德之形容,故通作頌。後人因而亂之,以此爲歌頌字。《禮·少儀》頌而無讇。《註》頌謂將順其美。

又磬名。《儀禮·大射儀》西階之西頌磬。《註》言成功曰頌。西爲隂中,萬物之所成,是以西方鐘磬謂之頌。

又琴名。《左傳·襄二年》使擇美檟,以自爲櫬與頌琴。

又占兆之詞。《周禮·春官·大卜》其頌,皆千有二百。《註》頌謂繇也。

又姓。

又《韻補》叶牆容切,音從。《揚雄·河東賦》麗鉤芒與驂蓐收兮,殷𤣥冥及祝融。敦衆神使式𨕥兮,奮六經以攄頌。考證:〔《前漢·儒林傳》魯儒生,善爲頌。〕謹照原文魯儒生改魯徐生。〔《前漢·吳王濞傳》它郡國吏,欲采捕亡人,頌共禁不與。《註》頌,猶公也。〕謹照原文采捕改來捕。

说文解字

《説文解字》清・陈昌治刻本

【卷九】【頁部】頌

皃也。从頁公聲。𩔜,籒文。余封切。又, 似用切

《説文解字注》清・段玉裁

皃也。

皃下曰。頌儀也。與此爲轉注。不曰頌也而曰頌儀也者,其義小別也。於此同之。於彼別之也。古作頌皃。今作容皃。古今字之異也。容者,盛也。與頌義別。六詩,一曰頌。周禮注云。頌之言誦也,容也。誦今之德廣以美之。詩諩曰。頌之言容。天子之德。光被四表。格于上下。無不覆燾。無不持載。此之謂容。於是和樂興焉。頌聲乃作。此皆以容受釋頌。似頌爲容之假借字矣。而毛詩序曰。頌者,美盛德之形容。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。此與鄭義無異而相成。鄭謂德能包容故作頌。序謂頌以形容其德。但以形容釋頌而不作形頌。則知假容爲頌其來已久。以頌字專系之六詩。而頌之本義廢矣。漢書曰徐生善爲頌,曰頌禮甚嚴,其本義也。曰有罪當盜械者皆頌繫,此假頌爲寬容字也。

𩑋公聲。

余封切。又似用切。九部。按古衹余封一切。

汉语字典

sòng

名词

1、(形声。从页( xié),公声。从“页”的字一般与“头”有关。本义:容貌,仪容)

2、同本义

颂,貌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
鲁徐生善为颂。——《汉书·儒林传》

庶考斯之颂仪。——《杨统碑》。经传皆以容为之。

3、这个意义后来写作“容”

4、占兆之词

其颂皆千有二百。——《周礼·大卜》

5、《诗经》的六义之一。与风、雅、赋、比、兴合称六义。指《诗经》中三种诗歌类型之一,即收集在《周颂》、《鲁颂》、《商颂》中的祭祀时用的舞曲歌辞

6、文体之一,指以颂扬为目的的诗文。常以情调的特别激扬、风格的精炼、诗行的长短不一和诗节形式的复杂为标志。如:史岑《出师颂》;颂赞(文体名。颂,是用以歌颂功德,如扬雄有《赵充国颂》;赞原用于赞美,后来也用于评论。如袁宏有《三国名臣序赞》)

sòng

动词

1、歌颂

从天而颂之,孰与制天命而用之。——《荀子·天论》

什一行而颂声作矣。——《公羊传·宣公十五年》

2、又如:颂椒(歌颂皇后);颂子(文体的一种);颂古(佛家语。指选过去的公案,用诗句来颂出它的思想精义);颂美(赞扬他人的功德)

3、祝颂。如:顺颂时安;并颂俪祉

4、通“诵”。朗读

颂其诗,读其书。不知其人,可否?——《孟子·万章下》

少为书生,家以农亩为业,而专精颂读,昼夜不息。——《后汉书·逸民传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