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字典

鲛字取名参考

鲛
拼音jiāo 注音ㄐㄧㄠ
部首鱼部 部外笔画6画 总笔画14画
康熙笔画(鮫:17)画 部首 部首笔画11画 部外6画
五笔qguq|qgur 郑码rsoo 仓颉nmyck
四角号码20148 统一码基本区 U 9C9B 结构左右结构

取名参考

五行属性:木

是否为常用字:否

姓名学:非姓氏

取名含义

起名意思:指神话传说中生活在海中的人,其泪珠能变成珍珠,亦作“蛟人”,也指神话传说鲛人所织的绡,极薄,后用以泛指薄纱。

取名寓意:鲛字用着取名寓指之义,寓意一般。

使用次数:每千万人出现次数约272次,用于第一个字占:69%,男孩名字占46%,女孩名字占:54%。

取名忌讳:

1、鲛字五行属性为水,根据五行水克火的原理,鲛字取名忌讳用五行属火的字取名;

2、鲛字取名忌讳与同韵母iāo或同声调阴平的字起名,这样读起拗口,没有节奏感;

3、鲛字取名忌讳与先祖长辈同字,如果先祖名字中带有鲛字,晚辈忌讳用鲛字取名。

鲛同五行吉利字

鲛同笔画吉利字

康熙字典

页码同文本:P1469   

《唐韻》古肴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居肴切,𠀤音交。《說文》海魚,皮可飾刀。《山海經》漳水東南流注于睢,其中多鮫魚,皮可飾刀劒,口錯治材角。《註》鮫,鮒魚類也。皮有珠文而堅,尾長三四尺,末有毒,螫人。《述異記》魚虎老,變爲鮫魚。《通雅》鮫,海鯊魚之最大者也。《本草》陳藏器曰:鮫魚出南海。似鼈無腳而有尾。一名沙魚,一名鰒魚。李時珍或言:本作𩵲𩵲譌爲鮫。鮫長丈許,腹有兩洞,貯水養子,一腹容三四子,朝從口出,暮還入母腹。《史記·禮書》鮫韅。《註》徐廣曰:鮫魚皮可以飾服器。《後漢·輿服志》皆以白珠鮫爲𨭚口之飾。《荀子·議兵篇》楚人鮫革犀兕以爲甲。《註》以鮫魚皮及犀兕爲甲。又官名。《左傳·昭二十年》澤之萑蒲,舟鮫守之。《註》舟鮫,官名也。《疏》鮫,大魚之名,澤中有水有魚,故以舟鮫爲官名也。又鮫人。《左思·吳都賦》訪靈夔於鮫人。《註》鮫人居水中。《述異記》鮫人水居如魚,不廢機織,眼泣則成珠。

说文解字

《説文解字》清・陈昌治刻本

【卷十一】【魚部】鮫

海魚,皮可飾刀。从魚交聲。古肴切

《説文解字注》清・段玉裁

海魚也。皮可飾刀。

今所謂沙魚,所謂沙魚皮也。許有魦字,云从沙省。葢卽此魚。陳藏器曰:沙魚狀皃非一。皆皮上有沙,堪揩木,如木賊。蘇頌曰:其皮可飾刀靶。按其皮可磨錯,故通謂之䱜魚。音措各切。有鐇䱜,有横骨在鼻前如斤斧形者也。有出入䱜,子朝出求食暮還入母腹中者也。淮南子:鮫革犀兕爲甲冑。中山經有鮫魚,郭云:卽此魚。中庸:黿鼍鮫龍。本又作蛟。

从魚交聲。

古肴切。二部。

汉语字典

jiāo

名词

动物名。海中鲨鱼。如:鲛函(用鲛鱼皮所做的铠甲);鲛革(鲛鱼皮制的革);鲛鳄(鲨鱼与鳄鱼);鲛绡(鲛人织的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