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字典

剥字取名参考

剥
拼音bāo 注音ㄅㄠㄅㄛ
部首刂部 部外笔画8画 总笔画10画
康熙笔画(剝:10)画 部首 部首笔画2画 部外8画
五笔vijh 郑码xbkk 仓颉neln
四角号码12900 统一码基本区 U 5265 结构左右结构

取名参考

五行属性:金

是否为常用字:否

姓名学:非姓氏

取名含义

起名意思:暂无。

取名寓意:剥字用着取名寓指之义,寓意一般。

使用次数:每千万人出现次数约103次,用于第一个字占:65%,男孩名字占48%,女孩名字占:52%。

取名忌讳:

1、剥字五行属性为金,根据五行金克木的原理,剥字取名忌讳用五行属木的字取名;

2、剥字取名忌讳与同韵母āo或同声调阴平的字起名,这样读起拗口,没有节奏感;

3、剥字取名忌讳与先祖长辈同字,如果先祖名字中带有剥字,晚辈忌讳用剥字取名。

剥同五行吉利字

剥同笔画吉利字

康熙字典

页码同文本:P141   

〔古文〕𠚪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𠀤北角切,音駁。《說文》裂也。从刀,彔聲。《玉篇》削也。《廣韻》落也,割也,傷害也。《楚辭·九思》怫鬱兮肝切剝。

又《增韻》褫也,脫也。又卦名。《易·剝卦》剝也,柔變剛也。

又《周禮·秋官·柞氏》冬日至,令剝隂木而水之。《註》謂斫去次地之皮。又殺牲體解之名。《詩·小雅》或剝或亨。

又《禮·檀弓》喪不剝奠也與。《註》剝者,不巾覆也。脯醢之奠不惡塵埃,故可無巾覆。

又《集韻》普木切《正韻》普卜切,𠀤音璞。力擊也。《詩·豳風》八月剝棗。《註》擊也。又音卜。《魏·劉楨·魯都賦》毛羣隕殪,羽族殲剝。塡崎塞畎,不可勝錄。《集韻》或作𠚩,亦作𠛧

说文解字

《説文解字》清・陈昌治刻本

【卷四】【刀部】剝

裂也。从刀从录。录,刻割也。录亦聲。𠚩,剥或从卜。北角切

《说文解字白话版》

剥,割裂皮肤的极刑。字形采用“刀、录”会义。录,表示刻、割。“录”也是声旁这。剥,这是“剥”的篆文异体字,采用“卜”作声旁。

《説文解字注》清・段玉裁

裂也。

衣部曰。裂,繒餘也。謂?破也。夏小正。二月剝鱓。以爲𡔷也。八月剝瓜。畜瓜之時也。剝棗。剝也者,取也。栗零。零也者,降也。零而後取之。故不言剝也。按剝鱓者,謂殘其皮。剝瓜棗者,謂殘其實。其用一也。皮部曰。剝取獸革。與剝鱓合。孔子易傳曰。致飾。然後通則盡矣。故受之以剝。剝者,剝也。物不可以終盡。剝竆上反下。故受之以復也。按此是剝訓盡。裂則將盡矣。豳風假剝爲攴。八月剝棗。毛曰。剝,擊也。音義云。普⺊反。故知剝同攴也。小正傳云取。毛傳云擊。此後人訓詁必密於前人也。

从刀彔。彔,刻也。

說從彔之意。彔下云。刻木彔彔也。破裂之意。

彔亦聲。

北角切。三部。

一曰剝,割也。

此別一義。與上義相通。按此篆解說,合二徐本及尚書泰誓正義宋刻本參定。

汉语字典

bāo

动词

1、(口)∶去掉物的外皮或壳(多用于口语)

或剥或烹。——《诗·楚茨》

2、又如:剥花生;剥碗豆;剥牛皮;剥葱皮

3、另见

其它字义

动词

1、(会意。从刀,从录,“录”又兼作声符。“录”,《说文》:“刻割也。”本义:削;剥离;剥脱,即去掉物体表面上的东西)

2、同本义

剥,裂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
剥,离也。——《广雅》

或剥或亨。——《诗·小雅·楚茨》

然不剥脱,不砥厉,则不可以断绳。——《荀子·强国》。注:“剥脱,谓刮去其生涩。”

冬日至,令剥阴木而水之。——《周礼·秋官》。注:“刊、剥互言耳,皆谓斫去次地之皮。”

溪头卧剥莲蓬。——宋·辛弃疾《清平乐·村居》

3、又如:剥除(削去);剥割(割削);剥制(剥取或削除外皮,加工制作);剥皮(剥去外皮)

4、割裂

是剥是菹。——《诗·小雅·信南山》

5、脱落

实熟则剥。——《庄子》

汉隶岁久,风雨剥蚀,故其字无复锋芒。——陆游《老学庵笔记》

6、又如:剥落(剥损脱落;落地,没有选上);剥缺(剥落残缺);剥坏(剥落损坏)

7、强制除去

裸剥士女。——房玄龄《晋书》

8、又如:剥庐(剥夺他人荫庇之所;穷困的居所);剥放(斥退)

9、盘剥;掠夺

故为吏牧民者竞相剥削。——《梁书·贺琛传》

患在于剥夺之不已。——元稹《钱货议状》

10、又如:剥害(盘剥伤害);剥褫(革除;褫夺)

11、罢免,革除。如:剥坐(革职治罪);剥辱(谓革职之辱)

12、伤害

剥丧元良。——《书·泰誓中》

13、又如:剥丧(伤亡);剥戮(伤害杀戮);剥丧(伤亡;丧乱)

14、衰微;减少。如:剥极(时运不利或事物衰败到了极点)

15、另见 bāo;p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