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字典

子字取名参考

子
拼音 注音ㄗˇ
部首子部 总笔画3画
康熙笔画(子:3)画
五笔bbbb 郑码ya 仓颉nd
四角号码17407 统一码基本区 U 5B50 结构单一结构

取名参考

五行属性:水

吉凶寓意:吉

是否为常用字:是

姓名学:姓,多用男性

取名含义

姓名学解释:智勇双全,清雅荣贵,中年劳,晚年隆昌,女人温和贤淑。 (仅供参考)

起名意思:本义为婴儿,儿或女;也指天之骄子、有学问、有德行的人。

取名寓意:子字用着取名寓指人中龙凤、才华、品质高尚之义,寓意吉祥又有内涵。

使用次数:每千万人出现次数约4286701次,用于第一个字占:77%,男孩名字占45%,女孩名字占:55%。

取名忌讳:

1、子字五行属性为水,根据五行水克火的原理,子字取名忌讳用五行属火的字取名;

2、子字取名忌讳与同韵母ǐ或同声调上声的字起名,这样读起拗口,没有节奏感;

3、子字取名忌讳与先祖长辈同字,如果先祖名字中带有子字,晚辈忌讳用子字取名。

子同五行吉利字

子同笔画吉利字

康熙字典

页码同文本:P277   同文本:P1643   

〔古文〕㜽𢀈𢀉𡐫𣕓《唐韻》卽里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祖似切,𠀤音梓。《說文》十一月陽氣動,萬物滋入,以爲稱。《徐鍇曰》十一月夜半,陽氣所起。人承陽,故以爲稱。

又《廣韻》息也。《增韻》嗣也。《易·序卦傳》有男女,然後有夫婦。有夫婦,然後有父子。《白虎通》王者父天母地曰天子。天子之子曰元子。《書·顧命》用敬保元子釗。

又《儀禮·喪服》諸侯之子稱公子。又凡適長子曰冢子,卽宗子也。其適夫人之次子,或衆妾之子,曰別子,亦曰支子。《禮·曲禮》支子不祭,祭必告於宗子。

又男子之通稱。《顏師古曰》子者,人之嘉稱,故凡成德,謂之君子。《王肅曰》子者,有德有爵之通稱。

又自世婦以下自稱曰婢子,見《禮記·曲禮》。又卿之妻曰內子。《儀禮·有司徹註》內子不薦籩。

又《禮·檀弓》兄弟之子猶子也。

又《前漢·嚴助傳註》令子出就婦家爲贅壻,曰贅子。

又人君愛養百姓曰子。

又辰名。《爾雅·釋天》太歲在子曰困敦。《前漢·律歷志》孳萌於子。

又《禮·王制》公侯伯子男,凡五等。《疏》子者,奉恩宣德。

又左庶子,中庶子,官名。

又國名。《括地志》子城,在渭州莘城縣。

又長子,縣名。周史辛甲所封,後爲趙邑,屬上黨。

又姓。《史記·殷本紀》契,母吞鳦子而生,故曰子氏。又複姓。《左傳》鄭大夫子人氏,魯大夫子服氏,子家氏。

又子細,猶分別。《北史·源思禮傳》爲政當舉大綱,何必太子細也。《正字通》子讀若薺,方語別也。俗作仔細。

又去聲,才四切。《中庸》子庶民也。徐邈讀。

又與慈通。《禮·樂記》易直子諒之心,油然生矣。《韓詩外傳》子諒作慈良。

又叶濟口切,音走。《前漢·班固敘傳》侯王之祉,祚及孫子。公族蕃衍,枝葉暢茂。茂音某。

又叶子德切,音則。《詩·豳風》旣取我子,無毀我室。《楊愼·古音叢目》與朱傳同。考證:〔女子亦稱子。《禮·曲禮》夫人自稱曰婢子。〕謹按自稱曰婢子乃世婦以下之稱,非夫人也。夫人自稱曰小童,不曰婢子。据改自世婦以下自稱曰婢子,見禮記曲禮。〔《爾雅·釋歲》太歲在子曰困敦。〕謹照原書釋歲改釋天。

说文解字

《説文解字》清・陈昌治刻本

【卷十四】【子部】子

十一月,陽气動,萬物滋,人以爲偁。象形。凡子之屬皆从子。㜽,古文子从巛,象髪也。𢀈,籒文子,囟有髪,臂脛在几上也。卽里切〖注〗李陽冰曰:子在襁緥中,足併也。〖注〗𢀉𡐫,古文。

《说文解字白话版》

子,在十二地支之中,“子”代表十一月,这时阳气发动,万物滋生,人假借“子”作称呼。字形像幼儿的形象。所有与子相关的字,都采用“子”作边旁。子,这是古文写法的“子”字,字形采用“巛”作边旁,巛,像幼儿的头发。子,这是籀文写法的“子”字,头顶有头发,手臂与小腿都放在几案上。

《説文解字注》清・段玉裁

十一月昜气動。萬物滋。

律書。子者,滋也。言萬物滋於下也。律曆志曰。孶萌於子。

人㠯爲偁。

人各本譌入。今正。此與以朋爲朋攩,以韋爲皮韋,以烏爲烏呼,以來爲行來,以西爲東西一例。凡言以爲者,皆許君發明六書叚借之法。子本陽气動萬物滋之偁。萬物莫靈於人。故因叚借以爲人之偁。

象形。

象物滋生之形。亦象人首與手足之形也。卽里切。一部。

凡子之屬皆从子。

汉语字典

名词

1、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象小儿在襁褓中,有头、身、臂膀,两足象并起来的样子。“子”是汉字的一个部首。本义:婴儿)

2、同本义

子,十一月阳气动,万物滋,人以为偁。象形。古文从巛,象发也。籀文从囟,有发、臂、胫,在几上也。——《说文》。按,象儿在襁褓中足倂也。

子,子息。——《广韵》

居然生子。——《诗·大雅·生民》

子也者,亲之后也。——《礼记·哀公问》

子者,父之合也。——《春秋繁露基义》

子者,父之阴也。——《汉书·杜钦传》

干、越、夷、貉之子,生而同声,长而异俗。”——《荀子》

3、又如:子衣(小儿的胎衣)

4、儿女。古人称子兼男女

孀妻弱子。——《列子·汤问》

5、又

有子存焉。

6、又

7、又

孙又生子。

子墨衰绖。(晋襄公的丧服都染成黑色。子,指晋襄公。墨,动词,染黑。衰,通縗,丧服,粗麻布做成。绖,头巾和腰带。)——《左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

8、又如:子党(儿女辈);子道(儿女对父母应遵循的道德规范);子姓(泛指子孙,后辈);子辈(儿女)

9、今则专指儿子,即某人直系血统的下一代男性

无子,有女二人。——唐·陈玄祐《离魂记》

10、又如:子姪(本指子与姪。后用以通称晚辈);子胤(子息,后嗣);子父(父和子);子母(母和子);子客(儿子的宾客)

11、子孙

12、通常指晚辈直系或旁系血亲

圣王之子也,有天下之后也,执籍之所在也,天下之宗室也。——《荀子·正论》

13、系另一人或一个共同世系的后裔;后代

我本汉家子,将适单于庭。——石崇《王昭君辞》

14、人的通称

招招舟子,人涉卬否?——《诗·邶风·匏有苦叶》

15、又如:樵子;舟子;子马(人马);子童(后妃或仙女的自称);孤子(年少死了父亲的人);才子(特别具有才华的人);女子(女性);小子(年幼的人;晚辈);内子(内人,即妻子);夫子(旧时对学者的称呼;旧时学生称老师);孝子(对父母十分孝顺的人);游子(离乡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)

16、中国古代士大夫的通称

诸侯之上大夫卿、下大夫、上士、中士、下士凡五等。亦称“子”,若宣子、武子之类是也。——赵彦卫《云麓漫钞》

17、中国古代对男子的通称

子年少。——晋·干宝《搜神记》

而独不足子所乎。——明·刘基《卖柑者言》

子之说。——清·黄宗羲《柳敬亭传》

子不闻藏书者乎?——清·袁枚《黄生借书说》

18、古人对自己老师的称呼

子曰:学而时习之。——《论语》

子墨子闻之。——《墨子·公输》

19、又

子墨子解带为城。

20、地支的第一位

21、与天干相配,用以纪年

太岁在子日困敦。——《尔雅》

22、用以纪月,即农历十一月

子,又以纪月。——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·颐部》

23、用以纪日

不辟子卯。——《仪礼·士丧礼》

24、用以纪时,即夜半十一时至一时

子时得阳气,而丑则鸡鸣。——《西游记》

25、又如:子夜

26、专指女儿

缵女维莘,长子维行。——《诗·大雅·大明》。毛传:“长子,长女也。”

曹丞相因念令先君是绝代儒宗,夫人是名公爱子,不忍埋没这白草黄云之外。——明·陈与郊《文姬入塞》

27、又如:子媳(女媳)

28、加在姓氏或数词后面作为对人的尊称

此三子者。——《战国策·魏策》

非郑尹而快孙子。——唐·柳宗元《柳河东集》

程氏子以蠹贫。——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

29、姓

形容词

1、小

时大武军子将郝灵荃奉使在突厥。——《资治通鉴·唐纪》

2、又如:子将(小将);子舍(小房);子闩(小门闩);子墙(院落内部的小墙);子亭(小亭);子城(大城所属的小城)

3、嫩的或易咀嚼的。如:子姜

4、幼小

郫县子鱼,黄鳞赤尾。——曹操《四时食制》

5、又如:子鸭(幼鸭,嫩鸭);子鸡(小而嫩的鸡)

6、属于别人的,受别人控制的。如:子公司

动词

1、通“慈”( )。爱;尤指像对子女一样地爱护

天迪从子保。——《书·召诰》。王引之云:“子,当读为慈。”

子以爱之。——《礼记·缁衣》

封建者,必私其土,子其人。——唐·柳宗元《封建论》

2、又如:子谅(慈爱诚信);子惠(惠爱百姓);子育(抚爱养育如己子)

3、收养为子

完母死,庄公令夫人齐女子之,立为太子。——《史记·卫康叔世家》

4、结果实

李性坚,实脱(晚),五岁者始子。——《齐民要术·种李》注

5、尽儿女之道;善事父母

君君,臣臣,父父,子子。——《论语》

副词

1、表示限制,相当于“只”

睡不稳,子倚着个鲛绡枕头儿盹。——《西厢记诸宫调》

也子强如你,但衣食。——《刘知远诸官调·正宫锦·缠道》

子喝一声,那时唬煞。——董解元《西厢记诸宫调》

2、又如:子有(只有);子索(只得;只索)

<连>

1、相当于“虽然”

老子老呵,犹兀自万夫难敌。——杨梓《敬德不服老》

2、又如:有子有(有虽然是有;虽则有)

代词

1、你——尊称对方,通常为男性

陈亢问于伯鱼曰:“子亦有异闻乎?”——《论语》

2、另见 zi

助词

1、构词后缀。

2、加在名词后。如:房子;车子

3、加在动词或形容词词素后。如;胖子;瘦子;垫子

4、个别量词后缀

5、另见